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基于虚拟行为实验的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背景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2 实验设计以及步行性评价体系
2.1 鞍山师范学院项目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方案
2.2 虚拟行为实验
2.2.1 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2.2.2 虚拟现实在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2.2.3 虚拟现实技术在方案比较与方案优化中的使用流程
2.3 虚拟行为实验设计
2.3.1 人对环境的认知过程
2.3.2 虚拟行为实验的感知方式
2.3.3 虚拟行为实验的表达方式
2.3.4 虚拟行为实验在鞍山师范学院设计中的作用
2.3.5 鞍山师范学院虚拟行为实验设计
2.4 步行性理论研究
2.4.1 步行性定义
2.4.2 步行性的影响因素
2.4.3 步行性的评价方法
2.4.4 步行性评价体系建立
3 校区步行性虚拟行为实验
3.1 原方案虚拟行为实验构建
3.1.1 虚拟现实系统搭建
3.1.2 实验平台硬件设备选择
3.1.3 实验平台软件设备选择
3.1.4 游览路径选择
3.1.5 志愿者招募与挑选
3.1.6 实验实施流程
3.2 校区步行性客观行为实验
3.2.1 客观行为实验的准备、进行与记录
3.2.2 客观行为数据可视化处理
3.3 校区步行性主观感受实验
3.3.1 主观感受实验的准备、进行与记录
3.3.2 主观感受数据可视化处理
4 校区步行性虚拟行为实验结果分析与优化
4.1 客观行为实验分析与优化
4.1.1 步行环境目的性分析与优化
4.1.2 步行环境功能性分析与优化
4.2 主观感受实验分析与优化
4.2.1 步行环境舒适性分析与优化
4.2.2 步行环境美观性分析与优化
4.3 主要步行空间与步行路网设计与优化
4.3.1 主广场优化设计
4.3.2 教学区广场优化设计
4.3.3 体育馆广场优化设计
4.3.4 宿舍区广场与综合教学区广场优化设计
4.3.5 路径体系优化设计
5 校区虚拟行为实验优化前后的方案比较
5.1 优化后方案的校区步行性客观行为实验对比分析
5.1.1 步行环境目的性对比分析
5.1.2 步行环境功能性对比分析
5.2 优化后方案的校区步行性主观感受实验对比分析
5.2.1 步行环境舒适性对比分析
5.2.2 步行环境美观性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成果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文章摘要: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城市设计中,以处于方案阶段的鞍山师范学院校区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点聚集在鞍山师范学院校园空间的步行性上。本文先对鞍山师范学院校区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虚拟行为实验在方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探究了人在虚拟环境的认知过程,建立了实验流程,设定客观行为实验与主观感受实验。在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VR虚拟行为实验中的步行性评价体系,制定了测量标准,并结合虚拟行为实验以及方案特点,确立了客观行为和主观感知的两种测量方向,明确了测量指标,确立了从目的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四个方面的步行性评价体系。本文研究了虚拟行为实验的软硬件设备,建立了实验流程,确定了实验方法,搭建了虚拟环境,将鞍山师范学院原有方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并以“人”的视角实现方案的公众参与。实验首先进行客观行为实验对鞍山师范学院的原有方案步行性的目的性与功能性进行评价,并将所得的客观行为评价数据以路径图、视线轨迹图、运动密度图、热度图、视线密度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数据可视化。对图像进行筛选分析,发现鞍山师范学院步行环境中存在的目的性与功能性的问题,给予优化建议。然后再进行主观感受实验,将体验者的主观感受用问卷调查法记录,通过因子分析法将检验项目分类,通过数据来判断学校步行性在舒适性和美观性上的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寻找并总结方案步行性上需要改进的问题,对学校的主要步行节点、步行道体系以及各种空间、设施、景观等问题,从设计师的视角将方案进行修改与优化。再将改进后的方案进行二次实验,对比前后图像与数据的变化,分析方案在目的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上的变化,检验优化是否取得效果,找出新方案相关的问题。通过以上虚拟现实技术介入鞍山师范学院方案设计的过程,在提升鞍山师范学院的步行空间的同时,总结虚拟技术在该方向应用的特点,优化实验流程,实现方案设计的公共参与,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此方向的探索提供案例与相关参照。
上一篇: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信阳师范学院作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