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张世刚书品小议
张世刚,宁海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元社社员。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书法家”,辽宁省文联评为“辽宁文艺之星”。出版有《张世刚书画作品》。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辽宁书家群体以注重基本功训练写“二王”、《书谱》而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众所瞩目的书法大省。张君世刚乃是这一不断壮大的群体中,成名较早且颇为显眼的一位。其时,我跟世刚就已常有交往,我五十岁左右,他三十岁左右,论字,他比我写得好。
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我的艺术工作室,在通州办了一个班,学员三十余人。知世刚客居通州,亦缘志同道合,我便请他助一臂之力,其襄教举。世刚欣然应允,有时间就来班上授课辅导,很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闲聊间,世刚嘱我为他写篇小东西,我亦欣然应命。但自知能力有限,就跟世刚说,我照我的想法写,你可别指望会有什么满意的结果。世刚一笑了之。世刚有意思,他对我很宽容。
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一段有趣的往事。
1992年夏,由辽宁省书协承办的第五届国展在沈阳开幕。活动结束后,一部分朋友自由组合,南至海城,西到锦西,转悠了一大圈。记得有世刚、齐作声、王丹、刘文华、董国强、王彦、崔志强、张陆一、刘恒、张为民等十多人,沿途好一通折腾。我在这帮朋友当中年龄最长,故共推我为“老大”。“老大”这一称号于是就传开去,至今有些朋友见面还是这样亲切地称呼我。当时大家突发奇想,即兴自编自演“节目”,我也就爽性充当了一会黑社会“老大”。王彦是摄影高手,举着摄像机屁颠屁颠拍了一路。“老大”发号施令,众“兄弟”惟命是从,想叫谁“倒霉”或者“挨枪子儿”什么的,没二话,乖乖就范—自然是穷闹搞笑不止。还记得到了海城,有一大镇子叫牛庄,那里的馅饼很有名,大家便蜂拥前去猛嘬一顿,一个个满嘴流油,酒兴大发,那叫一个开心。到了锦西,聚于王丹家,那天大家都还算比较消停。过后,人手一盒VCD带回家。我回京后放了放,老伴和孩子们看了,简直乐不可支。世刚在里头颇为活跃,他个子细高,腰围皮带,歪戴土匪帽,演得很像那么回事儿。
那时世刚给我的印象是:为人豪爽,年轻,气盛,又抽烟,又喝酒。其酒量惊人,一两斤大白是不在话下的。他原在海城一所师范学校教书,有一次大冬天跟朋友闹酒,深更半夜醉卧于归家的路边雪地上,幸好有过路人及时救起,捡回一条命。年轻时的世刚,形之于外的是热情豪爽,但他却写一手漂亮的帖一路,尤带董其昌意味的行草书,细腻而温润,可知他是很内秀的。
张世刚 行书韩愈文 33cm×100cm 纸本 2015年
然而,此后的这些年,或许由于年事和阅历的增进,或许由于其他什么原因,世刚竟好似换了一个人:烟戒了,酒也不沾了,以至于断荤茹素过起了在家居士的日子。听说有一阵子,世刚跟齐作声还常常结伴行住于云南、山西、陕西等多处佛刹,下了不少内修的功夫。他成熟老练了许多,于世态人情也更加超脱了。
世刚什么都可以放下,然而他却始终放不下情有独钟的为艺之道。近年来,他精研书艺之外,还兼攻绘事;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亦导至艺事的净化和升华。
前哲有谓,学书当吃透一家,熔铸百家,自成一家。我觉得世刚习书基本上是循着这个路径走过来的。
大家都知道,世刚是以“二王”帖一路楷书及行草见长的。世刚自幼便对写字产生浓厚兴趣,这一点很重要。成年以后涉足于书道,他之能够成才,则主要是因为路子对,取法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董其昌。
“二王”一脉,源远流长,高手林立,森罗万象。晚明的董其昌,脱胎于羲、献以及颜平原、徐季海、李北海、释怀素、杨少师、米元章诸家。他的一生以度越元代的赵子昂为指归,虽然最终自认不及,但在继承“二王”古法上,却可称得上是有明一代成就最高的大家,其后乃至于今日,恐怕还没有谁能够赶上他。所以说,董其昌是迄今书史上最后一位帖系书法的集大成者,殆不为过。也许是因了性情之所近,世刚独具只眼,瞄准了董其昌这位含金量甚高的书法大家,便一头扎进去,临习揣摩,朝夕寒暑不废,多少年如一日,可谓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世刚终于学术有成,立定了脚跟。
从世刚学董取得的良好效果可以推知,他对董书的渊源出处必是了然于胸的。他顺藤摸瓜,自然明白董书根抵是帖系书法的源头“二王”,对董氏曾经取法过的或参照过的重要书家,他肯定也会非常注意,也要熟悉了解,摸一摸写一写。然而尚不止此,依了世刚过人的悟性,他还能够以己之所好,进而由董书拓展开去,帖也好,碑也好,更广泛地汲取营养。这就叫做深入一点,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升堂入室。
世刚之学董,就好比打一口井,钻之弥深,甘泉乃出。这甘泉就是董书的真髓。世刚所得的董书真髓,其实就是帖系书法的真髓,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正脉的真髓。董其昌是实践高